省委常委班子细化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清单,列出4项重点任务、10项重大改革事项,带动各单位谋深抓实高质量发展任务2048项。
联合开发河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在线平台,举办2022年河南省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签约挂牌1264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统一全省各地市相关人才认定标准和流程,建立全球引才顾问专家库、城市联盟人才培训资源库。
——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放权赋能。新建一批省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积极引导各级高新区持续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以三个一批活动为抓手,扎实做好高质量项目推进工作,支持区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企业集群。省实验室体系加快重塑重构。顶格推动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将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积极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三是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项目,攻克了±800kV特高压柔性直流向负荷中心送电的难题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发挥双创基地载体功能,探索跨市孵化、离岸孵化等新型孵化业态,培育技术研发+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梯次孵化体系。
合理安排企业家和技能人才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规模,打破传统束缚、大胆创新改革,积极把管理能力强、政治素质好、社会评价优的企业家引入党政管理队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以及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收益分配、产权管理、转化评价、维权服务等配套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云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交易平台等平台服务能力,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建立企业家荣誉制度,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企业家精神的风尚。根据河南省工信厅发布的2022年河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录显示,2022年全省共认定7826家企业入选,其中,郑州、洛阳、周口、新乡、信阳分别入选2590家、657家、636家、539家、502家,入选数量居全省前5位。
集全省之力,高标准打造中原农谷,推进全省种业科研资源集中布局。苏州实验室获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创新中心获批在南京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
同时,深化推进重大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基地建设,加快形成相应国际化环境和实施条件,推动中以常州创新园在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试点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示范园区。截至2023年1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50%。积极谋划新型种质资源创制的共性关键技术等种业创新领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郑大、河大再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河南农大等7所高校的11个学科双一流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扩量提质,分类建设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二)强化高水平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良性循环打造创新型企业雁阵格局——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群落。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投融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以四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厚植前沿科技攻关基础,推进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云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视频产业链基地和媒体融合新地标。
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人才团队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试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科研项目包干制、科研课题招标制等,完善容错机制。充分发挥自创区体制机制优势,将中原科技城、中原农谷纳入自创区范围,在创新资源共享、产业支撑能力提升、一区多园等方面探索新方法、寻求新路径,自创区改革发展成效获得科技部肯定。
两年来,创新驱动战略强力推进。系统梳理全省国家及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平台,通过不同类型的创新平台链接研发、设计、创意、孵化、生产等环节,制定个性化服务政策,构建起有竞争力的创新链、产业链。
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完善有力助推了武汉科技创新发展。面向航空器的智能宽频宽幅电能转换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突破了制约面向航空器的智能宽频宽幅电能转换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相关产品及技术的垄断地位。树立敏捷治理理念,提高决策者对前沿科技领域的认识深度,从管理制度、分配方式、引导政策、政府投入、组织模式、重大科技专项等多层次强化科技治理体系顶层设计。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拓展与先进地区政府、科研院所、高校、院士专家团队、上下游企业以及具备领先技术优势的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探索共同申请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合作平台,或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龙头作用,在优势产业以及未来发展产业方面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开放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联合开发。突出开放创新,引导企业以可控开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省外研发机构,集聚外部创新资源。
(一)创新领先地区全力争创国家创新高地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安徽等省份是我国创新的第一方阵,综合创新能力指数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制度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力度、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优势明显。组建一流的研发平台、研发队伍和研发成果为标志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支持企业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的通道。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瞄准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研究制定育才、引才、用才中长期规划和激励约束措施。
将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列为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首位,提出要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引育一流创新人才,大力推进科技经济融合,搭建供需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和服务双创为主线,发挥院所高校、企业和城市主体作用,开展产学研融合型城市、企业、院所高校培育试点,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向重点产业园区转化,推动校企双方深化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谋划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学研融合示范基地(园区)。
面向省内外各类创新主体征集技术成果和需求,拓充服务平台高质量科技成果库和全产业技术需求库,促进高校院所成果与企业需求常态化精准化对接。今年1—7月,全省累计延揽大学本科以上人才209540人,其中,顶尖人才7人,领军人才24人,海外人才171人,青年人才1760人(四青12人、博士后1188人),潜力人才207578人(博士1908人、硕士24829人、本科180841人),签约人才项目1048个。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强。依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借鉴欧盟与新加坡知识自由流动平台的建设经验,稳步推进上海自贸区知识自由流动平台建设,加强对外知识资源的贡献和科技创新的合作,建立高度开放的创新研发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与专利管理制度,实现专业信息与知识流动的便利化,打造中西部最大的开放式创新载体。
充分发挥自创区改革试验田作用,支持自创区深化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在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建设重大科研设施、培育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金融、优化土地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实施更具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开封、平顶山、漯河、周口等市获批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切实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努力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2022年江苏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人,研发人员达108.8万人,在苏两院院士达118人。——推动创新型产业孵化载体建设。
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全省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工作。注重吸收民营企业家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
五是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近两年,省财政千方百计统筹财政资源,科技支出强势增长,在2021年、2022年先后跨越300亿元、400亿元台阶的基础上,2023年上半年科技支出216.2亿元,增长30.7%。研究制定商业秘密保护、职务发明条例等相关制度。一是着力推进创新生态系统。
——完善金融财税激励机制。2022年,全省落实企业创新各项优惠政策,用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2.1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4.7亿元。
2021年9月7日,省委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战略部署,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昭示全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截至2022年底,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食品、电子信息等领域,全省组建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5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29项。
结合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地市政府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合作成立新型研发机构,落地一批区域创新中心、区域总部,培育吸引产业亟须人才。打造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和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之谷中国声谷中国视谷中国传感谷等产业集聚地。
留言0